【讀後感】<飯碗中的雷聲> 健康飲食東南亞客家「雷茶」誤讀成就文化本土化
在雨聲包裹中翻開了《飯碗中的雷聲》
《飯碗中的雷聲》是焦桐主編的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集。果然是編得妙,第一篇就把我給迷住了。
一天焦土炎熱之後迎來了滂沱夜雨。
遠處悶雷低鳴,但在桌前放個空碗也沒有聽見文章裡說的雷聲的迴響。但這也絲毫不減我由著作者王潤華的牽引,探尋大瓷砵與芭樂棒之間廝磨悶哼的興致。這在客家文化裡被當作嫁妝的一土一木,其地位可見一斑。
<飯碗中的雷聲> 探討的是馬來西亞、新加坡客家飲食文化中的 「雷茶」,英文名字被取做thunder tea rice,是文化交融與本土化的過程中產生有意識的誤讀。雖然現在雷/擂都有人在用,但為了與我們熟知的擂茶區分,以及其誤讀為“thunder”的英文名字;下面我用「雷」就是指的東南亞的客家擂茶飯。
擂茶文化的「誤讀」以及節慶化
19世紀中,不堪戰亂侵擾而遷徙至南洋的客家人不在少數,但並不是所有客家人都有煮擂茶的習慣,只有其中的一支「河婆客」,其歷史的原委我便不細講。河婆客把擂茶文化帶至東南亞,由於生活困苦,多務農,就把這個原本精緻的飲料文化轉變成了務實的農家茶菜飯。
“擂茶” 也變成一個湯一樣的存在,幫助客家人在農忙的中午快速把擂茶飯順下肚。比起原本使用許多堅果乾料的擂茶,這個務實化的變形使用的卻是許多香氣濃郁的植物,加上原有的花生、芝麻研磨後,以開水沖製而成。有時候連茶葉也都省去,並且多數時候加鹽調成鹹味,可以說是整個擂茶文化的誤讀了。
為了在當地插上這個泊來民族的旗幟,同時又要與中國內地的客家文化區分開來,這個誤讀也就自然而然沿用了下來;區分,卻也不至於無法追溯其源。不只如此,這個雷茶文化變成了這支客家民族獨特代表,吃雷茶變成他們農曆元月初七慶祝「人日」(相傳女媧第七日造人)的特別習俗。他們喜歡把這些豐盛的配菜一樣一樣擺在桌上讓大家各取所需,過程當中的傳遞交流讓他們家人親友之間可以互相聯絡感情,甚至他們認為河婆客家人有辦法維持凝聚力是因為這個原因呢!
"Thunder tea rice" 雷茶的誕生是擂茶文化的壯大還是風化?
這本2010年發行的書裡就提到,由於健康飲食概念興起,擂茶(飯)開始得到許多關注,這也是它以thunder tea rice的英文名字成為許多馬來西亞、新加坡知名餐廳的菜單上賓,甚至是店名。徹底誤讀的「雷茶」一名也就此誕生。
我在網路上查到的雷茶製作的影片,跟作者之妻的弟媳所提供的河婆雷茶食譜有著非常相近的作法(這本書是2010出版)。然,除了一些細枝末節的不同處,卻還有一個關鍵性的不同:書裡的有加茶葉,影片裡的沒有,而是用一種叫做“苦粒心”的植物代替茶的苦味。再參照不同人分享的食譜也是有的有加茶葉,有的沒有。這證明了雷茶還正在受著某種沖刷,其稱作為茶的關鍵逐漸變得或可有、或可無。
甚至,在雷茶飯館裡也逐漸不提供茶湯了,或者年輕族群喝不習慣,雷茶所指就真只剩下飯。也省去了親友圍一桌傳遞碟碗,一次一份的調配好了,拌勻吧啦著吃也是乾脆。以此樣貌,雷茶再度走進日常。
飲食反映生活
這樣的飲食變革在文化交融的當下比比皆是,不變的是擂/雷茶仍反映著客家人的真實生活樣貌。我雖不是客家人,但我想這樣一次又一次讓客家飲食多元化、國際化、本土化、生活化的變革,他們應該為此感到自豪。至於台灣的客家擂茶,乃至於其他客家菜、台灣菜,乃至整個飲食文化,也就是這麼緊貼著人們生活而行。
文外行動(什麼鬼標題哈哈哈)
許是受到「健康飲食」之風的吹撫(這風原來吹了10多年了)讀了雷茶的食譜,為其垂涎不已,決定一定要試試。也不強求材料得完全相同,畢竟這裡是台灣,好在也是個蔬菜香草植物富足的土地;只求茶湯材料儘量相似,下飯配菜除點睛之筆的菜脯丁、蝦米碎、花生碎一定不可更動,其他就視市而哺了。
還好網路上查到的都還是人日版的擂茶(飯)(呵呵這裡突然不想用雷了,因為雷茶感覺就比較像是餐館的版本)這樣儀式感、維生素、健康油脂、飽足感都拉滿的美食怎麼讓人不心動(雖然我是一人食哈哈哈哈)
等做了更新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