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的特寫:下午1點47分的我的咖啡

來自胃底的呼喚



上 午 吃完非常飽的早午餐(Portagebay Café)到學校附近走走逛逛, 陪伴同行的家人朋友們買了一些學校的周邊 然後才晃悠悠的搭地鐵回家。 

可能是天氣真的熱了, 加上藍天白雲綠樹微風, 整個心情大好,就突然糖水癮有點發作

冰涼 香甜 又奶香醇厚的手搖奶茶呼喚著我: 快來一杯今日份的多巴胺吧!喝完直接快樂高潮 

順便說一下,其實西雅圖有許多優秀的手搖飲料店都是熟悉的身影唷 ^^


Portage bay 早午餐的份量真的有點超出我的負荷 今天又不小心點到了碳水炸彈 


 不過今天是團體行動, 我通常會任由正在進行的事情順其自然的發生。 在團體中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即使沒有人以個人意識在主導團體的行徑, 團體所體現出的共識也通常不與任一成員完全吻合。 喝手搖飲的念頭也就像引人注目的公路廣告看板, 多看兩眼也就過去了。

回到了家, 我捲起袖子, 用冷水沖洗著發熱的手心。 可能是多巴胺雷達在指引我,我感受到了來自上方的視線。

原來是櫃子上的咖啡在俯視著我(> <好隨便的轉折)。咖啡色的外衣隨著微扁的身軀折出泛著金屬光澤的曲線。 折起的開口微微翹起, 我忍不住想他是不是正以難以察覺的速度搧動著他的袋口, 好讓咖啡的氣味不知不覺的溜進我們的鼻孔裡。

而那似乎奏效了。

像被施了魔法一樣,我毫不猶豫的擁抱了充滿咖啡香的午後。

 

在西雅圖夏天的午後啜飲一杯咖啡。



不知道你們都是用什麼泡咖啡的呢?總有那麼些人能把泡咖啡昇華成藝術。 用溫度計測量水溫, 以及萃取出的咖啡溫度。 控制注水的大小、流速, 水量與咖啡的萃取濃度。 用不同工具“泡”出來的咖啡,想必差異也是很大的。

這樣聽起來他們比較像是科學家, 但是把任何事做到極致都何嘗不是一種藝術呢?


等待著受洗的咖啡粉們 
 

我用的工具可以說是很簡單了。

一個廣口玻璃瓶, 中段有個向內收的腰身把整個瓶子分成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是漏斗形的, 可以用來放濾網、濾紙、和咖啡粉 (沒有濾紙還真的不行, 濾網的洞不夠細密, 我是試過了的⋯⋯), 下半部是可愛的圓形:並沒有什麼技術上的功能, 但可以大幅提升咖啡的幸福指數。

我還有一個帶溫度計的鵝頸壺。

水燒開時蒸氣頂著壺蓋從一切洞口噴湧而出,弄的水壺鏗吱作響。

溫度計的指針停留在95 ˚C 多一些。提起水壺, 拿得遠一些,輕輕把蓋子向外掀開。一朵滾燙的雲騰騰升起然後快速散開, 周圍的空氣變得更溫暖了一些。


美麗的水氣精靈(認真看才看得到)
可惜咖啡濾紙不只擋住了咖啡渣, 也擋住了 "crema"

一杯咖啡的體驗是非常主觀的。 

至於那些大口乾杯之後聳聳肩說「啊就是咖啡啊。」的人, 或哪些試圖用科學來解釋自己對咖啡的依戀並刻意表現對他不屑一顧的人;直到有一天因為某些原因換了一家咖啡店, 也許會發現一整天連呼吸的空氣都不太一樣了吧(><


愛咖啡的人為什麼愛咖啡?(想像咖啡對你說“What are we?”

就像許多需要梳理的情感一樣,只有隨著時間的流逝、經驗的累積、反覆的思考以及沿著邏輯的建構與拆卸,心靈以及言語之間延遲才有機會縮短。

言語是否成為了人類的桎梏?定義了人類理解世界的形式。

更複雜的言語使更複雜的情感能夠被更精準的傳達, 但總有許多例外。

 

“香氣是濃厚得像菸草的氣味, 

入口有清甜的柑橘在舌尖  

吞下後留在咽喉交界是幽幽的青草香。 

微苦澀, 不酸卻令人生津, 

嚥下後因為澀去而回甘。” 


這是我對喝一杯咖啡的想像, 適當的層次卻又不晦澀難懂。 但事實卻要複雜的多。

 

那隻海鷗飛過之後,我又拿著相機等了許久。但終究還是沒等到

一杯咖啡的體驗是不可複製的。 

午後, 陽光正好能照進面向西邊的窗,親吻著向著南面的側臉, 也擁抱著每一珠升騰的水氣。 剛沖好的咖啡在透明的壺中是琥珀色的, 把他倒入綠色內壁的杯子裡,霧白的水珠像精靈一樣,貼著輕輕浮動的黑色鏡面跳躍、旋轉。

一隻海鷗飛過:窗外的藍天、陽光下的發芽地瓜 乾燥花 書頁和人, 以及手裡復古色調的顛倒世界


有誰喝過一樣的咖啡嗎?






留言

熱門文章